MPB论文推荐│中国老黄河口近百年来多环芳烃沉积记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多环芳烃(PAHs)因其生物毒性、生物蓄积性和远距离迁移等特性近年来备受关注。作为评估人类活动影响的潜在地球化学指标,PAHs可用于重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然而,与以往对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中PAHs含量的刻画和风险评价研究对比,历史时期PAHs沉积的相关研究还未广泛开展。在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影响愈发强烈的背景下,PAHs的历史沉积和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值得更多关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罗锡明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侯国华副研究员工作组,于2014年9月在位于黄河三角洲第5叶瓣的老黄河口(现广利河口)处采集了沉积物岩芯,岩心长108 cm,通过分层检测PAHs和210Pb定年的方法,对该区域PAHs的历史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岩芯沉积历史可追溯至1908年,时间跨度为106年,平均沉积速率为1.02 cm/a,可划分为浅海沉积、黄河沉积以及广利河沉积三个阶段。PAHs共检出15种,平均值为28.93 ng/g,这与世界其他类似沉积环境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所有组分中,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䓛是该岩芯中PAHs的主要组分,六者之和占总PAHs含量的43.71 %~87.86 %。进一步对PAHs溯源发现,草木煤燃烧源为PAHs低值点的主要PAHs来源,而在PAHs沉积量显著较高的1960年代、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末以及2010年代末这几个时期,石油溢出源为主要PAHs来源,这与胜利油田的开发历史一致。与全球河口对比发现该岩芯中PAHs浓度较低,这表明此区域历史时期工业活动强度较弱。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PAHs沉积有显著影响,同时PAHs沉积也可以作为追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证据之一。
该研究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第5叶瓣老黄河口处沉积物岩芯的调查,刻画了近百年来PAHs的沉积特征,探讨了其含量水平与组分构成,评估了PAHs的主要来源,解析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对于PAHs排放历史重构和排放管控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发表在Mar. Pollut. Bull. 196(2023), 115643
 
图1.不同时期PAHs的主要来源
 


图2.PAHs不同组分的垂向分布图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